第945章 山间之论-《大明嫡长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首先一个,就是不符合道德伦理,汉家皇帝从来就没有这样过。不仅不立长子,还要秘密立储,到时候不知道会有什么帽子扣下来呢,一个‘乱’字是怎么都逃不掉的,尤其,道德、纲常本就是这个国家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。

      其次,就是不符合群臣、勋贵、后妃这些所有人的利益。

      因为会无限增大他们的风险,那就跟赌博押上全部身家的感觉一样。

      如果皇帝立了一个皇太子,像是朱棣立了朱高炽,那么满朝文武都不必多费脑子,这就是未来的皇上,你就可劲顺从就完了。

      这样多稳当?

      如果舔得够早,还能弄个从龙之功。

      但是一旦秘密立储,这就麻烦了。

      臣子们会迷茫,不知道哪一个皇子将来是皇帝,万一和一个人走得近,结果却是另外一个人当了皇帝,那到了下一朝还有他们的活路吗?

      别的不用多想,就是现在已经和皇长子走的近的那些臣子,如姜雍、蒋冕必定会拼尽全力的反对。

      极端的说,你把这些人逼得没有活路,人家一拥而上,给太子来个黄袍加身,然后把朱厚照掀了都有可能。

      这也是朱厚照全力打压皇长子的目的,

      所以此次让他监国,也算是朱厚照做的表面功夫,实际上是什么权力都不会给他的。

      要说直接废、杀,或是忽然废为庶人,那不太可能,那得犯很大的罪过才行。

      他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,

      这次他在江南的错事,在支持他的那帮臣子看来不算什么大事,略微小惩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  所以从大朝会之前就想办法在为他脱罪。

      尽管亲情温暖,但到目前这种时候,类似皇帝防太子的那种格局已经出现了。

      这是几千年宫廷政治的必然结果,

      不会因为朱厚照是穿越者,就能改变什么,

      也不会因为他们感情好,就能避免这一点。

      朱元璋和朱标那种情况是非常稀少的情况,朱标也是很少见的能掌握权力的太子。而极端少数个例,不具备参考价值。

      王守仁又道:“若立储一事只有皇上一人知晓,那么将来诸皇子皆可矫诏,若是皇帝说与旁人知晓,便是让出了废立大权。”

      “朕不会告诉任何人,朕会写好两道立储诏书,一道收在朕的寝宫之内,想来没有人敢到那里去偷盗,就算偷了也没事,朕再将另一封放在奉天殿的匾额之后,若朕忽然暴毙,来不及传下遗照,到时候拿出这两份立储诏书,大位可定。”

      秘密立储确实算是一个解决的办法。

      但之所以朱厚照明知有雍正皇帝的这个办法,还要纠结,就是因为秘密立储――其实也不是完美的解决办法。

      而且清朝实行秘密立储之后也没几个皇帝了,真正用上的就是乾隆、嘉庆、道光、咸丰四帝,没有足够的样本,到底会不会有新的问题,还真不知道。

      甚至有人认为,实际上真正起作用其实就是道光到咸丰这一步。

      因为乾隆当皇子的时候,大部分人就知道是他,毕竟康熙皇帝喜欢他。

      嘉庆皇帝是乾隆活着呢就禅位让给了他。

      道光呢,他小的时候也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,再加上嘉庆十八年,紫禁城被人攻打,当时嘉庆皇帝在热河,而道光和其他几个皇子正在读书,一听说这个事情,他连发几条命令,包括火速奏报、关闭城门、率人迎击,并派自己的弟弟寸步不离保护皇后。

    
  实际上,显不出什么了不起的军事才能,但至少他能沉着应对啊!

      嘉庆帝是个很传统的皇帝,常常以儒家圣君的标准要求自己,你说他辛辛苦苦十八年,结果紫禁城被人攻打,这他娘的千百年来有过这种事吗?属于是伤害性不大,侮辱性极强,气得嘉庆都要吐血。

      而在此过程中,表现亮眼的道光皇帝自然就是他的‘救命稻草’,算是唯一可以安慰的事情,事后他也对这个儿子大加赏赐。

      到这个时候,还秘密个啥?

      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道光在选择继承人时,是选择老四奕还是老六奕。结果就这么一次关键的抉择这他妈老道光还选错了。

      后来的咸丰皇帝虽然说不是什么昏君吧,但他身体不太好,老是叫慈禧协助处理政务,祸根就是在这里埋下的。

      身体不好的另外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嗣君的年龄必然很小,必须垂帘听政。

      要是选老六就不一样了,先不管鬼子六这个称号背后的那颗鬼精鬼精的头脑,至少他还活到了1898年呢,道光帝死是1850年,这中间半个世纪啊,如果是一个相对成熟、长寿一些的帝王,那至少中央权力还能稳固。

      所以秘密立储还有一个致命缺点,

      就是它完全依赖皇帝的个人选择,而人,是会犯错的。

      甚至有些混蛋执迷不悟,知错犯错,比如说受到宠妃蛊惑,就是要立宠妃的孩子,这时候和贤或者不贤没什么关系。

      而之所以思来想去,朱厚照还是考虑这个办法

      其实是他心中一个不能说的理由,哪怕是王守仁都不能说。

      他刚刚沉默的那一阵,就是在想这个、

      就是都现实一点讲,

      立长也好,立贤也好,那说到底又能有几个靠谱的皇帝?国家能保证多久的安稳?真的就一代更比一代强?

      拉倒吧,不管你用什么制度,三代、五代之后,肯定弱而生乱。

      盛极必衰,这是规律。

      现在是1527年,撑足了再给大明三百年的命数,那也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  皇帝治国,以一人敌天下人,这是个高难度操作,能玩好是个别现象。

      所以说,与其如此,朱厚照还不如在他的儿子和孙子中挑个好的,这样祖孙三代加在一起,弄个六十到八十年的稳固时期。

      先这几十年辉煌一遍再说。

      而且有个大几十年的时光,至少可以把那些老古板的人全部熬死,生在新时代的人长大成为中流砥柱,这样国家也不会发生彻底的转向。

      那么以汉族和中国的体量、规模、底蕴,总是会再次崛起的。

      哪怕周遭都失去,只要中原一统,其强大的力量就会再次辐射周边,到时候新的王朝就得把朱厚照的路在走一遍,为啥?

      因为那是汉明故土。

      因为你不能做到比明朝皇帝还厉害,你就没有理由取而代之!哪怕临时苟活,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也会时时反抗,逼迫新皇帝这样做。

      汉人就是这个毛病,就是要当世界第一,谁在位谁都得提这个目标,你说咱不搞那些,现在的条件也搞不到第一,

      那简单,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