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一七章 圣人还是恶鬼?-《明朝大贪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可这一次,他就有些不乐意了。

    转身向一旁的潘蕃言道“大人,你不想失了斯文大喊大叫,又要恩威并施劝诱这些假倭寇,还不许我画大饼要不,你行你上?”

    潘蕃这下鼻子都快气歪了,恼怒问道“你除了用这等俗不可耐的利益诱惑之外,难道就没有别的了?”

    “有啊”何瑾却还是不服气,指着城下的倭寇道“可大人觉得他们这些能抛弃祖宗当倭寇的家伙,对忠信礼义有兴趣吗,还不是我的诱之以利最实在?”

    然后潘蕃才看了一眼城下,竟发现那些倭寇一个个早没了攻势的架势,一个个交头接耳地嘀咕了起来,显然被何瑾的这块大饼给忽悠住了。

    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重其利。大人也别觉得重义就高尚,认钱就低俗。君子重义的一个前提,是他们大部分都不缺钱,所以才会有更高的品德追求。”

    “可普通百姓连吃饱穿暖都是奢望,拿什么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体面?还有,凭什么衣食无忧的人,就可以要求人人都讲究礼义气节,抱竹而死?”

    潘蕃不是那种读死书不,应该说他久历官场后,已过了那么肤浅的阶段。

    诚然,圣人教诲当中有‘生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,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也’的教诲。可同时,另一位圣人也说过‘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’。

    幼时习文的时候,潘蕃不懂为何都是后世推崇的圣人,对礼义的说法会不一样。随着年纪渐长开悟,才明白原来圣人也有不同的理念。再之后当了一县百里侯,真正牧民一方,才领悟到圣人的教诲其实并不冲突。

    前者那是用来修身克诫自己的,而后者是治国理民的自己不是也仓廪实之后,才会读书学礼、知义感恩吗?

    所以,何瑾刚才一番话虽然粗鄙不文,却粗鄙也有粗鄙的好处,正中那些倭寇的心思。倘若直接跃过仓廪实的物质基础,上来要求百姓知礼懂义,那就是在强人所难、愚不可及了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潘蕃便叹了一口气,承认言道“润德,你出身微寒,心系百姓,这点做的不错。只是”

    “只是假的终究是假的,大人怕日后这些人受到了欺骗,又会跑去报复社会?”何瑾却嘿嘿一笑,随后摊手道“可我说的这一切,都是真的啊。何家的产业,真的已做到了所说的那些”

    “什么?”这下潘蕃就震惊了一个人会信口雌黄不算什么,鬼主意多、手段厉害也不足为奇。

    可倘若阴谋算计、治民领军都样样厉害,还将生意做得那么大、那般符合圣人的微言大义,这简直就是一窍通、窍窍通,说是再世圣人都不为过!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