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一章 儒家-《这个仙朝有点猛》
第(2/3)页
最后大概率演变成禅宗“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的结果,毫无益处。
两人来到近前,秦昭指着那些儒家经典对子非说道:“这些你可以先拿回到府上研究,倒也不必一次性都看完,有时间就来宫里与我交流一二。”
“这是?”子非看着摆满数个书架的竹简,有些惊讶。
“这是脱胎于古礼的另一条路。”秦昭轻笑一声,“不必多问,看过之后你就明白了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子非闻言也就不再多说,准备回去认真研究一下。
“如今的人族,虽然法家为当世第一显学,但研究古礼的人依然不在少数。子非,你可知道哪些人的成就比较高?是否愿意入朝为官?”
“我所知的确实有不少,不过……”说到这里,他似乎有些犹豫,没有继续讲下去。
“有话直说即可。”秦昭见他这番作态,有些不悦。
“唉,陛下。这些人恐怕未必愿意出仕,他们对大夏的律法和制度有些微词。”
“嗯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”秦昭倒是并未发怒,文人出现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了。也不一定就是恃才傲物,只是很多时候,当学问钻研愈深,理念差异就变得越发致命。
“但既然他们研究古礼,将来就必然会入京的。”他语气自信地说道,“等你看过这些典籍,自然会明白。”
见子非面露异色,秦昭又补充了一句,“当然,如今的大夏,依然要以法家思想为根本,包括官吏选拔,也是如此。治国才是目前的首要任务。”
说话间,他却忽然一怔,想起了另一件事。
那就是选拔文人的路子。
虽然有了纸张和印刷,普及教育的成本大大降低。
但实际上,真想从百姓中选拔人才,依旧是难于登天。
想办学堂,搞科举,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。
现在能普及的,只有书本,但没有那么多老师去授课。尤其对底层百姓来说,想改变命运更多的还是要靠个人天赋。
可问题是,有天赋的穷人家孩子,将来真的有机会入朝为官吗?答案恐怕是不行。
只要进入朝堂,天然就会有派别之分,这是无法避免的。其实单就朝堂之中来说,这也并非是坏事。
但是在人才选拔时,这就绝非是件好事了。
为何读书做官成本高?
第(2/3)页